进入2018年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也进入负增长时代,似乎在一个被逐渐遗忘的角落里经历着艰难的蜕变。
2018年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来源: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
良莠不齐应该是新三板这个全球最大基础性是资本市场最明显的问题了,尽管全国股转公司从2015年就在做分层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分层制度显然还不够细致,未能将这些差距较大的公司详尽的区别开来。
诚然,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也是市场诟病新三板的“槽点”之一,但是我们也知道市场都有自发的调节功能,而在市场火爆过后,经历期望、失望、绝望后,除了一群热爱新三板并希望这个市场越来越好的人以外,市场的内在调节功能也在持续发挥着作用。
掐头: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新三板市场快速崛起并迅速聚拢了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一批企业借助新三板平台快速发展,据股转公司发布的2017年挂牌公司整体运行情况显示,经过市场的发展培育,挂牌公司五年以来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累计增长102.02%、75.97%、91.61%,已有906家公司挂牌后实现规模升级,其中48家微型企业成长为小型企业,844家小型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906家企业已不是小数目,但相对于万余家的基数尚不足一成,而这一成不到的企业加上少数挂牌新三板之前就是知名大公司的企业,就构成了新三板市场上的头部企业,也就是良莠不齐的“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壮大每年都有2000余家挂牌公司合计从新三板发行股份融资超过千亿,虽然融资规模超过创业板,但是成功融资公司占比大约只是整个市场的四分之一,这些公司也可以说是市场上的“良”者,而其余公司只是“陪跑”。
而对于尝到资本市场甜头的公司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更活跃更高一级的市场成为必然选择,于是新三板市场有了IPO热潮;当然发现新三板市场存在优秀标的后,一些上市公司也主动出击,新三板市场也成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池。
于是一部分头部公司从新三板市场离开,投入到A股公司怀抱,A股也充当着“掐头”的角色。当然这也符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给新三板市场的定位:苗圃与土壤。此外,多家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的新三板董事长也表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公司在新三板快速发展壮大到了一定阶段,企业就需要进入更大的平台。
当然也有些企业从自己发展角度考虑,选择暂离资本市场,但应该也是结合企业实际做出的理智决策。
去尾:不适应市场的公司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淘汰
与“良”相对的是“莠”,关注新三板的人总能看到各种对新三板的吐槽:挂牌新三板没有好处,挂牌新三板增加公司成本、甚至有些公司“穷”到没钱出年报。
挂牌公司彩虹光4月27日发布公告,“公司账户尚处于冻结状态,无法聘请审计机构对企业2017年年报进行审计,申请延迟公布。”而至今彩虹光仍未披露年报,但公司未能按时披露年报于5月2日起被暂停转让,之后公司又于5月14日被股转公司采取自律监管措施。
之后到6月1日彩虹光主办券商中原证券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原证券与彩虹光于 2017年签订的持续督导协议约定,持续督导期间为2016年11月17日至2017年11月16日。但协议到期后彩虹光并未与中原证券续签督导协议,也未与其他券商签订持续督导协议,严格来说,公司目前并无主办券商,存在被强制摘牌风险。
实际上,不管是因为成长到更大而去选择IPO还是因为曾经盲目跟风后感觉不适应市场而无奈摘牌,经过爆发式增长后,新三板市场内在已经产生自我净化需求,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2017年新三板企业摘牌数量709家,2018年以来至5月,新三板企业摘牌数量已经超过400家。
尽管仍不断有新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但同期摘牌公司明显更多,因此进入2018年后,挂牌公司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对于这种现象,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解释称:早期参与者对新三板市场期望过高,现在又对市场过度失望,所以众多企业摘牌成为市场调整过程中必然的现象,相信短期内这一现象仍会持续。
对于会有多少家企业摘牌,上述人士说,也存在跌破万家的可能性。而在去掉头部的优秀企业以及尾部的不良企业后,留下的中间企业,才可能是适合新三板市场并能利用市场继续快速壮大的企业。